7月29日清晨,北京的天空像被捅漏的篩子。市交通委凌晨三點發出指令:地鐵早高峰運力延長兩小時、加開臨客40列;市郊鐵路S2線、懷柔-密云線、通密線所有列車全部停運,次日仍有S202、S501、S512等七趟車次繼續臨時取消。與此同時,氣象部門刷新紀錄:全市平均165.9毫米、密云局地543.4毫米,30人遇難、136個村斷電、31條道路尚未搶通。數字冰冷,卻提醒著我們,這座超大城市再次站在了自然的考卷前。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臺精密主機,地鐵就是那條不容閃斷的“總線”。北京地鐵連夜把6700塊防滑墊、3900個提示牌、10萬件一次性雨衣鋪進車站的每一條動線;高架線和地面線列車隨時降速、拉大間隔,一旦站外積水倒灌,擋水板、封閉口乃至區段停運的按鈕隨時被按下。京港地鐵則把防汛指揮部升格為“戰時司令部”:4000余名搶險隊員攜帶85萬件沙袋、擋板、排水泵分散在車輛段、洞口、站臺,15列備車像待命的“移動救援站”,每半小時一次的巡查讓設備的喘息聲都能被聽見。這些看似瑣碎的動作,其實是對“大客流+極端天氣”雙重風險的最大敬畏。
然而,再厚的預案也掩蓋不了一個尷尬現實:北京的極端天氣正從“偶發”走向“常態”。過去十年,北京年均暴雨日數翻了一番;本輪降雨的最大小時雨強95.3毫米,已接近2012年“7·21”的極值。城市在長高、變密,地下空間以每年數百萬平方米的速度擴張,但排水管網的更新速度卻遠遠落后于天際線的刷新頻率。當暴雨傾盆,雨水不再只是順著古老河道的韻律緩慢入海,而是被數百萬輛汽車、無數玻璃幕墻和硬化地面逼成了瞬間的洪流。換句話說,我們用來抵御五十年一遇暴雨的基礎設施,正在面臨年年一遇的極端天氣。
正因如此,北京地鐵此次“運力延長兩小時”的決策值得點贊,卻不該成為終點。它提示我們:極端天氣時代的城市交通,需要把“韌性”寫進每一次運營圖調整——讓每一條線路都能像樂高一樣靈活拆并,讓每一座車站都具備“孤島求生”的應急能力,讓“停運”不再是慌亂的結果,而是精準計算后的主動選擇。更進一步,城市需要把地鐵網絡與地上地下空間、社區微管網、甚至居民樓前的雨水花園打通,形成一張“會呼吸”的城市海綿。只有當數字不再只是傷亡和損失的記錄,而成為下一次預警的坐標,北京才算真正交出了人與暴雨共處的答卷。
上海國際客車展獲悉,印度在2025年1月至6月期間注冊了2100輛電動巴士,與當年前五個月的1571輛相比增長了33%。這一增長勢頭,尤其是在6月份尤為強勁。 據政府公開數據,五家制造商占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 PMI Electro Mobility在半年排名中領先,交付了542輛電動巴士,市場份額為25.8%。其業績主要得益于春季月份的表現,僅4月和5月就貢獻了超過60%的總交付量。緊隨其后的是Switch Mobility,交付了503輛電動巴士(占24.0%),第一季度的表現穩定,在4月份短暫暫停后,6月份出現了強勁反彈。 Olectra Greentech以366輛(17.4%)的銷量位列第三,整個學期保持穩定的交付速度。JBM Auto在六月強勢回歸,注冊了111輛,占其本季度總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該公司共售出298輛,市場份額為14.2%。 曾經在印度電動巴士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的塔塔汽車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登記了132輛(占6.3%),相比其在2024年的領導地位(當時登記了超過1400輛電動巴士),這一數字顯得較為平淡。 在新興制造商中,Pinnacle Mobility Solutions 憑借 126 輛的銷量獲得了關注,這些銷量幾乎全部是在六月份取得的。盡管在第二季度沒有出現,但 Aeroeagle Automobiles 在 2025 年初的幾個月里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