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要講“鋰”,人頭往里擠;
開會不講“氫”,客戶冷冰冰。
這幾句流傳于網絡的熱句將新能源發展的熱度展現無遺。作為新能源中的新能源,伴隨能源革命的不斷深入,近年來,我國氫能源產業發展加快,產業規模不斷增大。
現階段,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燃料電池商用車市場??墒蔷驮谶@列車飛速前進的道路上,也并非毫無障礙。成本,正是其中之一。
蟄伏的氫能源
在與純電動車競爭中,氫燃料目前還沒有顯現價格優勢。雖然純電有著續航里程不足,在低溫條件下表現不好,充電時間過長等仍待突破的短板。但市場對其接受度依然高于氫燃料。
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氫燃料總體應用成本,二是市場對氫燃料安全可靠的性能依然是霧里看花。如果要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核心關鍵依然在于成本。而且是從制造、儲存、運輸、電池、加氫等各個不同環節大幅下降成本。
作為氫能產業鏈的心臟,氫燃料電池電堆“降本“也變成熱詞,頻頻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被廣泛地討論著??山鉀Q問題從來不是靠嘴,而是“執行”。這樣一個兼具勇氣和實力的先鋒在哪里呢?
讓我們一起回顧下今年5月19日。
這一天,雄韜氫瑞在深圳舉辦了W1.0金屬板電堆新品發布會,對外發布W1.0金屬板電堆新品的同時,還宣布氫瑞A1電堆將以999元/kW的價格發售,限量500套。
雄韜氫瑞W1.0金屬板電堆(圖片來源:雄韜氫瑞)
勢銀能鏈注意到,當前電堆成本約在1300-1500元/kW,系統成本約在3000元/kW。而到2025年,以國家規劃的5萬輛氫能源車進行估計,電堆成本將下降到500-600元/kW,系統成本約在1500-2000元/kW。
目前燃料電池電堆行業報價普遍在1300-2000元/kW,還從未跌破千。燃料電池系統成本仍然較高。雄韜氫瑞這樣的反向出手,在業內引起了極大震動。第一個吃螃蟹的先鋒出現了。
為什么是雄韜氫瑞?它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氫瑞的選擇與擔當
這一切要從雄韜氫瑞是一家怎樣的公司說起。
雄韜氫瑞,全稱為深圳市氫瑞燃料電池科技有限公司,是雄韜股份全資子公司。早在2014年,雄韜股份就開始在氫能產業開展技術研發與投資布局, 2017年,雄韜股份加快氫能產業布局,建立了一支人才濟濟的研發陣容和具有先進創新理念的運營團隊,雄韜氫瑞由此誕生。
左:叉車燃料電池系統 右:通信燃料電池系統(圖片來源:雄韜氫瑞)
眾所周知,任何一款產品的降價,在前期都會承擔一定的風險,可能因降價過猛而帶來虧損。而電堆的成本主要來源于催化劑、雙極板、質子交換膜,前期在量少的情況下降價是很困難的。這也是為什么業內呼聲很高卻極難做到的原因。
雄韜氫瑞認為:從用戶角度出發,根據市場需求來定價,從而帶動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可以倒逼內部及供應鏈成本的快速下降,行業的良性競爭會促使行業發展更為穩健,最重要是可以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
市場需要一個“成本領導者”,對行業發展和成本控制高度自信的雄韜氫瑞剛好站到了這個位置。
在具體如何實現上,雄韜氫瑞在接受勢銀能鏈采訪時表示——
公司在量產過程中會使用氫瑞自己的模壓板來代替雕刻版,將極板的成本壓縮到國內最低;
提高公司自身的密封技術,來對密封的物料進行國產化替代;
產品端板采用的是開模注塑的加工方式,而不是機加工;
雄韜氫瑞產品零部件均為國產化,并且不斷優化流場設計和提高膜電極性能,提高電堆體積功率密度;
通過碳紙模壓板技術可顯著降低石墨極板厚度和制備成本;
通過梯次利用技術串聯不同產品,實現產品成本的降低。
氫能的崛起與未來
持續快速的技術更新迭代、零部件國產化替代、批量化生產等一系列措施,幫助電堆實現了真正的“降本”。如果聯手用戶一起降低運營成本,那么就可以帶動產業鏈一起去打破成本桎梏,從而促進氫能產業更快速地發展。
雄韜氫瑞相關負責人表示,現階段燃料電池企業真正的競爭對手不是彼此,而是來自更為強大的外部競爭。雄韜氫瑞的想法就是要做到比鋰電還便宜,讓燃料電池汽車能夠與純電動汽車PK。經過內部測算,燃料電池價格下降到一定水平,完全可以與純電車甚至與柴油車同臺較量。
雄韜氫瑞預計在2025年推出第五代燃料電池電堆,成本將低至600元/kW左右。到2030年,通過更優秀的技術和批量化生產去達成進一步降本,將電堆材料成本由1000元/kW降低至500元/kW左右。這是雄韜氫瑞用行動在表達對產業鏈未來發展的期許。
作為“終極清潔能源”,現階段,氫能對減碳的貢獻無疑被低估。未來的應用場景一定是多領域的,除交通領域外,化工、冶金等需要深度脫碳的產業,氫能可以發揮極大作用。
近年來,全國各地氫能產業相關政策出臺密集。部分省市還提出了多階段規劃的方案,以 2023年、2025年、2030年及以后作為節點提出近期、中期、遠期氫能產業鏈建設目標。
可以看到,通過政府政策鼓勵、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以及產業參與度提升等多方面的投入,氫燃料電池已經迎來了屬于它的黃金時代。
上海國際客車展獲悉,印度在2025年1月至6月期間注冊了2100輛電動巴士,與當年前五個月的1571輛相比增長了33%。這一增長勢頭,尤其是在6月份尤為強勁。 據政府公開數據,五家制造商占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 PMI Electro Mobility在半年排名中領先,交付了542輛電動巴士,市場份額為25.8%。其業績主要得益于春季月份的表現,僅4月和5月就貢獻了超過60%的總交付量。緊隨其后的是Switch Mobility,交付了503輛電動巴士(占24.0%),第一季度的表現穩定,在4月份短暫暫停后,6月份出現了強勁反彈。 Olectra Greentech以366輛(17.4%)的銷量位列第三,整個學期保持穩定的交付速度。JBM Auto在六月強勢回歸,注冊了111輛,占其本季度總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該公司共售出298輛,市場份額為14.2%。 曾經在印度電動巴士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的塔塔汽車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登記了132輛(占6.3%),相比其在2024年的領導地位(當時登記了超過1400輛電動巴士),這一數字顯得較為平淡。 在新興制造商中,Pinnacle Mobility Solutions 憑借 126 輛的銷量獲得了關注,這些銷量幾乎全部是在六月份取得的。盡管在第二季度沒有出現,但 Aeroeagle Automobiles 在 2025 年初的幾個月里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