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武漢兩地政府部門率先發布自動駕駛全無人商業化試點政策,使用“蘿卜快跑”就可以線上打到全無人的自動駕駛汽車。該項政策落地,標志著重慶、武漢兩地居民將在全國首先享受到全無人駕駛出行服務,中國自動駕駛也會迎來高速增長拐點,在全球競賽中占據領先位置。
之前一些地方探索并落地的自動駕駛,都是有安全員的。現在不一樣了,駕駛位上沒有安全員,真正的全無人的自動駕駛汽車,這次是真的來了。
北京發放無人化載人示范應用通知書,廣州試水整車無人路測,深圳出臺法規,允許完全自動駕駛汽車上路行駛,重慶和武漢兩地助推全車無人的自動駕駛商業化出行正式落地,還有交通運輸部發布《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征求意見稿)……
最近一段時間,關于“全無人駕駛”汽車的好消息,接連出現。這些探索和實踐,都是在告訴我們的社會:幾代人對無人駕駛的暢想,那些只出現在科幻電影的場景,正在變成現實。這意味著,無人駕駛的春天到來了。
同時,這些也是國家堅持開放、追求創新的一個個落地的果實,是熱愛科學和重視科技的體現。也是在提醒所有人,只有瞄著前面看,瞄著未來看,社會才有無限可能,我們的人生才能無限精彩。敢想敢干、敢闖敢試的社會精神和氛圍,也正在形成,這都是可喜的進步。
再回到“全無人駕駛”汽車的話題,其現實意義,不容小覷。不僅能解放人力,讓我們實現解放雙手,享受通勤,讓我們有一種置身于未來科技世界的感覺,還能減少疲勞駕駛、酒后駕駛,以及其他人為性質的意外情況,護佑公共交通安全,更能有效疏解城市擁堵、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大城市病”。無論是對個體,還是對社會,其現實的科技紅利,都極具吸引力。
當然,對于“全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性,社會上也不乏一些擔憂。隨著“全無人駕駛”汽車的落地與上路,很多網友也發出了靈魂拷問:“你敢坐嗎?”“全無人駕駛”汽車的社會接受度到底如何?對于這些疑問,目前無法回答,只有等時間給出答案了。
前些日子,網上爆出有無人駕駛的測試車輛,發生車禍被追尾,事故認定追尾的貨車駕駛員未與前車保持足以采取緊急制動措施的安全距離,負全部責任。換句話說,如果后面那個車也是無人駕駛車,或許就不會出現這種低級錯誤。一個案例,不代表整體,或許也不能說明全部,但也可以管中窺豹,看到科技進步改變社會的新希望。
“全無人駕駛”汽車,自然也不可能實現“絕對安全”,科技自然也不例外。我們不能指望著一個科技的出現,永久徹底地解決一些問題,而是要想方設法,放大科技的“善”,避免科技的“惡”,讓事情向好的一面轉變,這就足夠了。就拿“全無人駕駛”來說,如果其能實現比人為駕駛更低的車禍率,那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成功的。
那些對“全無人駕駛”汽車仍心有疑慮的人,其實不用過于擔心,除了科技護航之外,也要看到,目前我們社會層面,對于“全無人駕駛”汽車的推進,也是審慎的,理性的,也在探索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無人駕駛可能出現的一些倫理困境,也并非是技術和制度層面,完全無法規避的。
如今可以明確,“全無人駕駛”的安全性,相關的技術完善和制度保障,都是動態變化的,且可以做到向好的方向發展,而改變不了的是,“全無人駕駛”時代已經來臨的事實,你準備好了嗎?
上海國際客車展獲悉,印度在2025年1月至6月期間注冊了2100輛電動巴士,與當年前五個月的1571輛相比增長了33%。這一增長勢頭,尤其是在6月份尤為強勁。 據政府公開數據,五家制造商占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 PMI Electro Mobility在半年排名中領先,交付了542輛電動巴士,市場份額為25.8%。其業績主要得益于春季月份的表現,僅4月和5月就貢獻了超過60%的總交付量。緊隨其后的是Switch Mobility,交付了503輛電動巴士(占24.0%),第一季度的表現穩定,在4月份短暫暫停后,6月份出現了強勁反彈。 Olectra Greentech以366輛(17.4%)的銷量位列第三,整個學期保持穩定的交付速度。JBM Auto在六月強勢回歸,注冊了111輛,占其本季度總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該公司共售出298輛,市場份額為14.2%。 曾經在印度電動巴士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的塔塔汽車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登記了132輛(占6.3%),相比其在2024年的領導地位(當時登記了超過1400輛電動巴士),這一數字顯得較為平淡。 在新興制造商中,Pinnacle Mobility Solutions 憑借 126 輛的銷量獲得了關注,這些銷量幾乎全部是在六月份取得的。盡管在第二季度沒有出現,但 Aeroeagle Automobiles 在 2025 年初的幾個月里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