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地鐵十三號線二期朝陽至慶豐區間(下稱“朝慶區間”)隧道、馬場站暗挖站臺隧道均實現雙線貫通,松溪至羅沖圍區間(下稱“松羅區間”)右線隧道首臺雙模盾構順利始發。截至目前,地鐵十三號線二期(朝陽-魚珠)全線土建工程累計完成53%。
只有凌晨4小時施工
朝慶區間隧道左線2563米,右線2576米,雙線全長共5139米,是全線最長的區間隧道。盾構機自朝陽站始發后,需先后下穿高鐵及眾多重要建構筑物和河涌、4次下穿直徑2米以上主供水管,最后到達慶豐站。區間隧道拱頂埋深6米至16米,溶洞見洞率高達40%,掘進范圍內地質情況復雜,地層上軟下硬,多為溶洞和富水砂層,自穩性差,掘進過程中盾構機姿態控制難度大,刀盤刀具磨損嚴重。
線路最大的挑戰是區間隧道雙線需下穿高速鐵路。高鐵運行時速350公里,每天往來車次200多趟,施工天窗期僅有凌晨的4個小時左右,有效施工時間有限。同時,隧道邊距離橋樁最近距離4.5米,施工難度極大。
面對諸多施工難題,廣州地鐵和中鐵六局成立下穿攻堅小組,與鐵路部門密切聯動,多次組織專家會診把脈、總結試驗段掘進經驗,反復優化施工組織方案,全面梳理各環節存在的安全風險和技術難題。通過采用全土壓掘進模式、控制掘進參數、調整盾構姿態、加密監測頻率、值班人員24小時值守等措施,最終將沉降值控制在2毫米以內,隧道雙線順利完成下穿。
馬場站暗挖站臺隧道貫通
馬場站暗挖站臺隧道位于天河區城市主干道下方,隧道埋深淺、斷面大,所處地層復雜多變,施工工序轉換頻繁,開挖難度大、安全風險高、工期壓力大,隧道施工過程中,控水、控沉、控擾動更是建設的重難點任務。
廣州地鐵和施工單位中鐵一局針對施工現場狹小、工序干擾大等現場管理難題,將暗挖站臺隧道由CRD法優化為臺階法施工,擴大現場作業空間,增加大型施工設備的投入,使工序轉換更加緊湊,圍巖暴露時間減少,有效降低安全風險。
雙模盾構正式“上線”
松羅區間右線隧道長932.15米,最小曲線半徑為460米,最大埋深21米,沿增槎路下方向南敷設。區間所處地質情況復雜,全區間約50%為上軟下硬地層,并需克服在砂層段接收盾構機的建設難題,是全線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區間掘進采用土壓/泥水雙模盾構機,盾構機控制難度大。廣州地鐵和施工單位中鐵二局為防止盾構螺旋機噴涌,減少“結泥餅”現象的出現,邀請專家對盾構機的適用性選型進行研討把關,對刀盤、盾體、螺旋機等進行針對性改良,提高盾構掘進的效率,確保建設計劃如期完成。
截至目前,地鐵十三號線二期(朝陽-魚珠)全線土建工程累計完成53%。23座車站中,5座已封頂,17座進行土建施工,1座車站進行前期準備;23個區間中,6個區間及凰崗停車場出入場線已貫通,12個進行土建施工,其余5個進行前期準備。魚珠停車場、凰崗停車場及蓋體進行土建施工。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6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30條,運營里程11127.6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56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6.9億人次,進站量16.1億人次。6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1.8億人次,降低6.3%,同比增加0.7億人次,增長2.7%。6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17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降低3.1%,同比降低3.8%。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71條,運營里程9638.2公里,完成客運量26億人次,進站量15.5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087萬人次,進站量5401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4條,運營里程518.7公里,完成客運量987萬人次,進站量935萬人次。 本月新增運營里程149.3公里,新增運營線路4條,為寧波地鐵8號線一期、廣州地鐵10號線、廣州地鐵12號線西段和東段、廣州黃埔有軌電車2號線;新增運營區段7個,為沈陽地鐵1號線東延段、紹興地鐵1號線支線北段、南昌地鐵1號線東延段、南昌地鐵1號線北延段、南昌地鐵2號線東延段、重慶地鐵6號線東延段、天水有軌電車示范線二期。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