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在實驗室里確認地鐵售票設備的軟件功能
刷閘、進站,一個簡單的動作,每天有近千萬人次在北京地鐵里重復著。
無感查驗核酸,通道門打開,0.3秒完成系統“對話”,這項全國首創的技術,研發上線只花了不到20天。
在位于京投大廈的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一群設備技術檢測人員守護著乘客每次過閘體驗,屢創北京地鐵自動售檢票系統“奇跡”。團隊帶頭人張莉是位女將,在她和同事的字典里,沒有“輸”和“不可能”。
挑戰,總是突如其來。
今年“五一”,張莉忽然接到通知,北京公共交通要進行票務系統升級,支持自動關聯乘客核驗核酸結果。“能不能實現?”市領導工作會上,所有人都等待著她的回答。經過4個多小時緊張的方案討論,張莉目光堅定地說:“我們能做到!”
這句承諾,張莉說得有底氣。因為,就在去年底11號線開通時,團隊已經想到前頭,在新首鋼站嘗試融入了健康信息查驗模塊。“當時的靈感,來自于京投大廈。”張莉有個“職業病”,看什么都能跟地鐵乘車聯系在一起。看到疫情期間進入大廈需要排隊刷健康碼時,她就提出設想,為什么不把大廈當成一座地鐵站,先搞個無感查驗試點?
這一試,還真成了!所有人進門,測溫、驗核酸,只需刷臉一步搞定,準確率提高、進門效率提高、保安工作量減少,皆大歡喜。
雖然有了查驗模塊“雛形”,但試點系統還沒經受過近千萬人次的考驗,一場爭分奪秒的硬仗打響了。涉及修改測試的軟件多達26個,既包括地鐵閘機、自動售票機,也包括互聯網平臺及一卡通、億通行等13個APP,其中還包括了5個異地互通APP。每天,張莉都要接打數十個電話,手機經常是滾燙的。
“既要步調一致,還要保持界面統一,真的是千頭萬緒!”與五年前的工作照相比,張莉消瘦了許多,黑眼圈也很明顯,頭發長了沒時間修剪,就扎成一個利落的馬尾。今年3月,因患膽囊炎,她剛做了切除手術。但遇到這樣的急活兒,她顧不得身體,每天睡在辦公室的行軍床上,跟團隊一起從清晨忙到深夜。
“女漢子”在生活上不拘小節,但對業務細節卻“錙銖必較”。最初測試時,500毫秒可以完成刷閘核驗,但張莉并不滿意,“不希望系統升級后,乘客感到任何卡頓。”于是,通過一次次試驗,刷閘時間終于縮減到300毫秒,也就是0.3秒——眨一次眼的功夫——系統就完成了讀卡、傳輸、檢索、返回等數個環節的“對話”。
乘客的需求,測試人員的困難,運營企業面對的問題……張莉就像一位操心的家長,每天都在帶著團隊進行“頭腦風暴”。一條地鐵二十多個站,先在一個站啟動核驗測試行不行?一個地鐵站只有兩個通道測試行不行?乘客升級前系統“靜默測試”行不行?面對一連串問題,張莉團隊的回答都是“沒有問題”。
一線運營部門提出,如果突發大客流或者網絡故障,如何確保正常進出站?“我們開發設計了‘萬能鑰匙’,一線人員只需刷一張卡,就能控制通道閘機核驗功能的‘開關’。”張莉自豪地笑著說,“得抓緊申請個專利。”
上線一個新業務,一般至少要數月。此次票務升級,不到20天就上線測試,效果超預期。
張莉并不是第一次帶著團隊創造“奇跡”。2014年初,北京提出要在當年進行票制票價調整,由單一票制調整為計程票制票價。這意味著,要在短短8個月內,改造全路網1.4萬余套設備,修改12家集成商的56個軟件,而這些工作都必須在不間斷運營的條件下完成。有專家明確提出,“這個任務不可能完成,要是硬上,一定會出現大范圍故障。”
以張莉為核心的團隊向不可能說“不”,并提出了“一夜導切”的方案。那段時間,京投大廈的燈光經常徹夜不熄,大伙兒一年干出了兩年的活兒。
一家外國廠商被要求提高閘機票卡處理能力、縮短時間時,直接否認問題、拒絕整改。張莉帶著團隊,把射頻分析儀連接到閘機上,從每次刷卡的波形中,像破解密電碼一樣分析軟件邏輯,終于找到了一個200毫秒的波形異常中斷。“技術證據確鑿,國外廠商不得不承認軟件缺陷。問題修改后,閘機票卡處理縮短了近一半的時間!”
一條線路系統改造時,有廠商明確表示年底前“肯定實現不了”。“我們還能被你要挾!”張莉團隊只花了半天時間,就把寫好的代碼發給了廠商,“有這個技術實力,人家才會服你。”
“我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終于在2014年12月28日那天,實現了北京軌道交通AFC(自動售檢票)系統導切一次成功。”那一刻,仿佛還在眼前,張莉激動地說,“這是AFC系統史上的奇跡!”
“不想受制于人,必須自己掌握主動權。”經此一戰,這個想法越發強烈。張莉提出了北京軌道交通自動售檢票系統一套技術標準、一個檢測平臺、一套標準軟件的戰略升級構想。2015年開始,張莉帶著團隊自主研發北京軌道交通AFC系統軟件,將每年新線車站自動售檢票系統應用軟件費用由原來的每站89萬元降至每站10萬元,平均每站費用降低近90%。如今翻看當年凌晨守在站點里更新軟件的照片,張莉還會忍不住掉眼淚,“壓力巨大,每天收車后只有3小時,更新失敗就會歸零,真的太難了。”
作為軌道交通的幕后守護者,張莉團隊似乎永遠沒有“慶功”的時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研發客流精準監測系統,上線數字化控流系統、嚴格控制地鐵滿載率,票務系統升級、自動關聯核酸結果……張莉像一只停不下來的陀螺,走路快、說話快、吃飯快。“不能停,不能慢,我們速度快一點,乘客出行就早一天有更多保障、更多便利。”0.3秒的“對話”實現了,張莉與北京軌道交通的“對話”卻沒有終點。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