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來自國家到地方政策上的推力,大大促進了儲能市場的發展。
最近僅一周多時間內,《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關于進一步推動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和調度運用的通知》三份文件接連提及儲能,特別提出“新型儲能可作為獨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配合電網調峰”,進一步明確了儲能的商業價值。
據粗略統計,截至當前,我國已有二十余個地區出臺強制配儲相關規劃,要求在有序推進各類新能源項目的同時,完成配套容量的儲能設施建設。如浙江諸暨市整市推進分布式光伏方案中提到,應按照不低于光伏裝機容量10%要求總體建設配套儲能設施。目前,分布式強制配儲規模要求最高的是山東棗莊市,需達到裝機容量的15%-30%。
有關券商推測稱,2025年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超過30GW,而2021年這一數字僅為5.7GW左右,這就意味著現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至少還存在5-6倍的增長空間。將其折合成經濟價值,到2025年,我國儲能市場規模有望達到0.45萬億元,到2030年將增長至1.3萬億元左右,快速實現翻倍。
另外,盡管業界關于原材料上漲、供應鏈短缺等的擔憂不絕于耳,儲能賽道上的企業們仍跑出了“風采”。在已經上市的儲能企業中,2021年寧德時代儲能系統營收達到了136.2億元,同比增速高達601%;陽關電源儲能業務營收達31.4億元,同比增長168.5%;上能電氣的儲能相關組件產品營收達1.4億元,同比增長135%。可以說,普漲已是該賽道的常態。
與此同時,看好儲能這塊“蛋糕”的還有華為、比亞迪、欣旺達、超威集團等,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再者,儲能市場仍待從毛利率困境中脫身,解決“增收不增利”的問題。目前儲能相關原材料均漲勢“兇猛”,如三元鋰材料每噸價格已從12.4萬元躍升至36.8萬元,漲幅近200%。
業界認為,儲能行業成本與收入“倒掛”現象還將持續,但從長遠來看,儲能行業依舊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戰略高地。因此,對于在局中以及即將入局的企業而言,現階段的主攻方向仍是技術,誰能搶先做好技術儲備并實現商業化突破,誰就可以分得更多的市場。
最近掀起的“氫儲能”熱潮也與此有關。通過電解水制氫技術,將間歇波動的清潔電力轉化成氫能儲存起來,再通過燃料電池或其他發電裝置轉化或輸送回電力系統,可實現綠色能源的有效儲能。目前,華電集團、安徽電力均有所行動,山西、河北張家口、浙江平湖先后有相關項目落地。
未來,隨著各地對氫儲能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該模式將有望迎來降本增效,投入規模化商業化運行。而2022年顯然已成為儲能市場發展,技術攻關的關鍵一年。
上海國際客車展獲悉,印度在2025年1月至6月期間注冊了2100輛電動巴士,與當年前五個月的1571輛相比增長了33%。這一增長勢頭,尤其是在6月份尤為強勁。 據政府公開數據,五家制造商占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 PMI Electro Mobility在半年排名中領先,交付了542輛電動巴士,市場份額為25.8%。其業績主要得益于春季月份的表現,僅4月和5月就貢獻了超過60%的總交付量。緊隨其后的是Switch Mobility,交付了503輛電動巴士(占24.0%),第一季度的表現穩定,在4月份短暫暫停后,6月份出現了強勁反彈。 Olectra Greentech以366輛(17.4%)的銷量位列第三,整個學期保持穩定的交付速度。JBM Auto在六月強勢回歸,注冊了111輛,占其本季度總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該公司共售出298輛,市場份額為14.2%。 曾經在印度電動巴士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的塔塔汽車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登記了132輛(占6.3%),相比其在2024年的領導地位(當時登記了超過1400輛電動巴士),這一數字顯得較為平淡。 在新興制造商中,Pinnacle Mobility Solutions 憑借 126 輛的銷量獲得了關注,這些銷量幾乎全部是在六月份取得的。盡管在第二季度沒有出現,但 Aeroeagle Automobiles 在 2025 年初的幾個月里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