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氫能燃料展獲悉,隨著我國首條“西氫東送”管道納入國家規劃,氫燃料作為一種有望實現零排放、可通過太陽能(5.990, 0.00, 0.00%)和水電解產生、可無限循環利用的清潔能源,越來越走進人們的視野,有望成為未來清潔能源的主流。氫燃料電池企業正面臨難得發展機遇。
氫燃料電池關鍵技術已突破
2023年初,作為集氫能與燃料電池研發與產業化一體的燃料電池龍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北京億華通(52.370, 0.00, 0.00%)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華通”)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中國氫能A+H第一股”。
“此次成功上市,意味著國際資本市場對氫能產業以及億華通燃料電池業務認可。”億華通董事長張國強表示,將以此為契機,持續開展研發創新,加快商業化進程,并推動氫能全產業鏈布局,力爭成長為全球氫燃料電池技術引領者,助力實現中國雙碳目標,構建綠色、可持續的低碳新生活。
記者獲悉,2022年8月,億華通以“石墨極板燃料電池強耐低溫快速自啟動技術”斬獲全球新能源汽車創新技術獎。該獎項面向全球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域的評選,旨在準確把握全球新能源汽車在前沿技術研究及創新技術應用方面最新進展,促進國內外關鍵技術合作與交流,引導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加速突破。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比亞迪(247.170, 0.00, 0.00%)、寶馬(中國)等8家企業亦分獲創新技術獎。
該公司的另一項技術,“高性能商用車燃料電池系統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專家給予高度評價。經鑒定,其冷啟動和經濟性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張國強表示,上述技術創新成果,大幅提升燃料電池低溫性能,基于該技術的新一代燃料電池產品可以實現-40℃低溫環境下,126.5s達到額定功率輸出,性能指標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搭載上述技術的4.5T氫燃料電池冷藏車,于北京冬奧會期間完成實地低溫驗證,系列車輛已于2022年3月份開始批量化投入使用,有力加速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推廣和京津冀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建設。
這標志著億華通突破了氫燃料電池低溫冷啟動、長壽命和高功率密度等關鍵技術,形成氫燃料電池系統設計和測試體系,建立起國內首條萬臺級氫燃料電池系統自動化生產線,產品在北汽福田、宇通、中通等30余家整車企業推廣應用,開啟國產氫燃料電池技術的商業化歷程。
氫能業務盈利曙光漸現
“億華通以先進的氫燃料電池技術為切入點,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推進全球能源革命,致力成為全球氫燃料電池技術的引領者,構建可持續的低碳未來。”張國強表示,為了推動燃料電池重卡行業快速發展,公司研究決定,億華通主動公開相關熱管理技術專利,與全球行業伙伴共同分享相關技術研究成果,促進氫能行業快速發展。
他表示,下一步,億華通將持續加大研發力度,實現國產氫燃料電池發動機核心技術國產化,加快國內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商業化進程;挖掘應用場景,開發可滿足海、陸、空等不同應用場景的發動機產品;深耕車用氫燃料電池發動機領域,為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向其它領域推廣應用打下堅實基礎;全面布局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以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為核心,帶動相關行業發展,助力“碳中和、碳達峰”早日實現。
“當前,氫能等綠色能源在市場上愈發火熱,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布局。但因氫能仍處于產業發展初期,仍面臨盈利難、自我造血能力弱等困境。不過隨著整個能源市場空間的增加,氫能業務盈利曙光漸現。”張國強表示。
“21世紀終極能源”前景可觀
氫能,被譽為“21世紀終極能源”。氫燃料電池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發展機遇。根據《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預計到2025年,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20萬噸/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萬-200萬噸/年。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重卡保有量超過1000萬輛,占汽車總量的2.6%,但碳排放占47%。一輛49噸柴油重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等于40輛小轎車的排放量。因此,重卡減碳迫在眉睫。搭載燃料電池是重卡減碳的主要路徑。重型卡車具有載重大、車速高、續航里程長的特點,氫燃料電池能量密度高,氫燃料電池重卡具有續駛里程長、低溫環境適應性好、零碳排放等優勢。目前搭載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的重卡越來越多、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但是,重卡搭載的燃料電池發動機額定功率高達240kW,這對熱管理系統提出了更嚴苛的性能需求。
張國強表示,為解決這一行業難題,推動大功率燃料電池發動機批量應用,億華通開展了大量前瞻性的技術探索與研究,基于強大研發實力開發重卡專用大功率燃料電池熱管理系統TMS2.0。相比目前市場主流的熱管理方案,億華通TMS2.0熱管理系統具有高性能、高集成、輕量化、低能耗、低噪音的技術優勢。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上海國際客車展獲悉,印度在2025年1月至6月期間注冊了2100輛電動巴士,與當年前五個月的1571輛相比增長了33%。這一增長勢頭,尤其是在6月份尤為強勁。 據政府公開數據,五家制造商占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 PMI Electro Mobility在半年排名中領先,交付了542輛電動巴士,市場份額為25.8%。其業績主要得益于春季月份的表現,僅4月和5月就貢獻了超過60%的總交付量。緊隨其后的是Switch Mobility,交付了503輛電動巴士(占24.0%),第一季度的表現穩定,在4月份短暫暫停后,6月份出現了強勁反彈。 Olectra Greentech以366輛(17.4%)的銷量位列第三,整個學期保持穩定的交付速度。JBM Auto在六月強勢回歸,注冊了111輛,占其本季度總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該公司共售出298輛,市場份額為14.2%。 曾經在印度電動巴士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的塔塔汽車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登記了132輛(占6.3%),相比其在2024年的領導地位(當時登記了超過1400輛電動巴士),這一數字顯得較為平淡。 在新興制造商中,Pinnacle Mobility Solutions 憑借 126 輛的銷量獲得了關注,這些銷量幾乎全部是在六月份取得的。盡管在第二季度沒有出現,但 Aeroeagle Automobiles 在 2025 年初的幾個月里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