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京雄高速(河北)開放自動駕駛測試示范項目啟動儀式在河北雄安舉行。京雄高速公路是連通北京與雄安的重要通道。目前,京雄高速公路主線上已規劃共108公里的自動駕駛專用車道,并部署有配套的智能感知和通訊設備,從而實現對高速公路的全程監管和控制,已具備開展自動駕駛測試的基礎。
記者了解到,京雄高速(河北)開放自動駕駛測試示范項目是立足河北省交通發展需求,探索智慧高速公路發展的一次積極嘗試,既能支持自動駕駛汽車在高速公路開展實地測試,也可進一步探索自動駕駛技術加持下高速公路新的經營和管控模式。
重在研究應用場景能否推廣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863”項目智能車路協同系統關鍵技術研究首席專家姚丹亞介紹稱,京雄高速(河北)開放自動駕駛測試示范項目源于多方需求的共同驅動。
首先是政策驅動,無論自動駕駛還是車路協同,都是是未來智慧交通的重要方向之一,各級政府都在大力支持;其次是需求驅動,從高速公路企業角度來講,有兩個非常明確的目標,一是提高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樹立集團品牌;二是希望在自動駕駛助力下,尋找支持持續發展新的增長點,圍繞已有的高速公路核心資產和業務,探索以新質生產力助推高質量發展之路。三是技術驅動,自動駕駛技術路線的演進、車路協同的優勢以及車路云一體化的發展,成為我國自動駕駛相關產業飛速發展的主要抓手。“在這三重力量的驅動下,當我們再聚焦高速公路、自動駕駛上和車路云一體架構,就會產生一些細分的應用場景。而這些細分的應用場景能否實現、推廣,正是項目的核心研究方向。”姚丹亞說。
據記者了解,京雄高速(河北)開放自動駕駛測試示范項目包括3部分內容。一是科學論證、整體策劃,包括高速公路自動駕駛現狀分析、智慧高速路側系統支撐能力分析,以及關鍵技術研究的策劃、法律、法規和規范的策劃、監管平臺規劃、監管終端規劃,以及京雄高速(河北)道路基礎設施補充建設的策劃。
二是交安工程,包括自動駕駛專用道標志標線補充完善;實現車路云一體化的點應用,即匝道的匯入管控,匝道匯入的時候,支持自動駕駛車能夠收到路側系統感知到的主路上有人駕駛車輛軌跡、速度,并預測在匝道匯入時的車輛間距,控制速度進行優化合并,同樣的信息還可提供給有人駕駛服務;多渠道的信息服務,為了保證測試安全,要利用各種渠道去提供自動駕駛測試的信息服務。
三是包括匝道的匯入和換道在內的關鍵技術研究,以及開展3個層級的實際車輛測試。姚丹亞預判,未來5~10年,高速公路上依舊將以有人駕駛為主,輔助駕駛越來越多,純無人駕駛數量很少,因此要開展有人駕駛、無人駕駛和輔助駕駛三個級別的測試示范。
五方組成聯合體攜手探索
京雄高速(河北)開放自動駕駛測試示范項目的長期目標,是實現大規模的開放自動駕駛測試,建立自動駕駛和人工駕駛混行環境下高速公路的管理模式,探索以車路云一體化的自動駕駛貨運車隊為運輸載體的路運一體化的運行模式。
由于示范項目的特殊性,需要各界力量發揮所長,集中攻關。據悉,該示范項目采用了面向全社會公開“揭榜掛帥”方式展開,最終由河北清華發展研究院牽頭,清華大學專家團隊、卡爾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星云互聯科技有限公司、石家莊市博大交通公路工程設施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體成功揭榜。
河北清華發展研究院作為河北省新型研發機構,立足河北交通發展所需,具備由長江學者、國家自然基金獲得者領銜的高水平創新團隊,將負責項目的整體統籌和組織管理。北京星云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將負責路側支撐需求分析和關鍵技術實測驗證。卡爾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將主要負責關鍵技術的實測驗證、車輛上路測試和展示工作。石家莊市博大交通公路工程設施有限公司需要對自動駕駛測試道路安全設施進行完善,保障測試安全。
“我們的團隊有創新平臺、高校、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智能基礎設施和智能車載設備的公司、工程建設公司,通過發揮聯合體各單位的優勢,有足夠的能力圓滿完成本項目的所有任務。”姚丹亞表示。
近年來,像京雄高速公路(河北)這樣的自動駕駛測試示范項目逐漸涌現。今年4月,G2京滬高速河北廊坊段(京津塘高速河北段)正式用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此前,京津塘高速北京段、天津段已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這意味著首條跨京津冀三地的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高速公路全線開放。
去年10月,全國首條滿足車路協同式自動駕駛等級的全息感知智慧高速公路在蘇州開放使用。該項目覆蓋蘇州交投集團所屬繞城公司管轄的蘇臺高速S17(黃埭互通-湘城樞紐)、滬宜高速S48(湘城樞紐-陽澄湖北互通),雙向合計56公里。其中,能達到L4自動駕駛測試場景的路段為6.5公里。
車路云發展按下“加速鍵”
智慧高速公路是交通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3年4月,我國已有20個省份、40余條線路開展基于車路協同智慧高速公路建設的工作。
河北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宏君表示,自動駕駛與智慧高速融合發展成為整個行業的重要趨勢,兩者的融合將為高速公路的管控服帶來全新的模式變革。在提升交通安全方面,通過自動駕駛與智慧高速的融合,有人駕駛和自動駕駛車輛可以在智慧高速設施進行通訊,提前獲取道路信息,實現更科學的決策,減少事故的發生;在提升交通效率方面,智慧高速通過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統,同時實現宏觀、中觀和微觀的車輛優勢調度和引導,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減少擁堵;在促進新技術應用方面,自動駕駛與高速公路的融合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支持,將推動這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全面提升交通行業的科技水平。
“智慧高速在自動駕駛技術加持下,將進一步升級道路智能化服務的能力,在交通安全、通行效率、節能環保等方面能較大幅度增強當前智慧高速的體驗感,讓管理方和駕乘人員有更加明顯的獲得感。”張宏君說。
姚丹亞表示,發展車路協同的兩個初衷是保障出行安全和提高通行效率。車路協同的核心特點是感知和交互,即感知交通參與者的位置、狀態,同時進行實時交互和協同。“車路協同在應用層面可以解決單獨靠車或單獨靠路不能解決的問題。”他說,“例如,當前很多事故都是由于單車感知能力不足造成的,如果一輛車提前收到前方發生事故的信息,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連環追尾事故發生。在高速公路場景中,車路協同還可以幫助車輛保持平穩駕駛,減少頻繁變速,這樣既能提高通行效率,對于減少貨車油耗也有助益,有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以往,車路云一體化的發展面臨一些問題,如不同產業核心利益如何平衡、車與路如何協同發展等。“近期,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的通知》。這表明國家層面在著力推動,為車路云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以及規模化和商業化按下了‘加速鍵’。”姚丹亞表示。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