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加完善的交通路網在方便市民出行、加強區域聯系的同時,還發揮著道路的輻射帶動作用。連通海珠區與番禺區的海珠灣隧道,全長4.35公里、幾分鐘便可駛過的道路,與東曉南路—廣州南站連接線南段工程共同構成廣州中心城區至廣州南站的快速通道,建成后可從東曉南高架快速直達廣州南站,使中心城區至廣州南站車程縮短至15分鐘,將增強重大樞紐道路集疏運系統能力、提升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能級。
近日,由廣州交投集團投資建設的海珠灣隧道工程南浦始發井及后續段基坑土方開挖順利完成,正在進行主體施工,兩臺超大直徑盾構機將分別于10月、11月進場,其中西線盾構機將于年底始發,海珠灣隧道項目預計于2024年底完工通車。
截至7月下旬,海珠灣隧道工程總體形象產值完成7.3%
近日,海珠灣隧道南浦始發井及后續段基坑現場,長137米、寬58米、最深處30.1米的巨大基坑規模已現,土方開挖及封底施工已完成全部。據了解,土方開挖總量約18萬立方米,約等于72個標準游泳池的體量。在現場看到,在面積超過一個足球場、深度相當于10層樓的始發井和基坑內,工人們聚精會神扎著鋼筋,進行始發井及后續段主體結構施工作業。
據了解,截至7月下旬,海珠灣隧道工程總體形象產值完成7.3%。在土方開挖及主體結構施工完成后,兩臺外徑15.07米的泥水平衡盾構機將從剛剛完成開挖的始發段基坑進行整機井下組裝和后配套連接,以順利實現始發。預計10月,超大直徑盾構機將進場,今年底西線盾構機將在這里始發。這是廣州首次采用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建設的道路工程,整個海珠灣隧道項目預計于2024年底建成通車。
中心城區至廣州南站車程有望縮短至15分鐘
從市區到廣州南站,遇上出行高峰要一個多小時。一條打通廣州市區到廣州南站的快速通道正在實施,拉近廣州中心城區與廣州南站的距離,發揮道路輻射帶動作用,讓廣州的高鐵“朋友圈”更加緊密。據介紹,作為廣州南站快速通道的控制性工程,全長4.35公里的海珠灣隧道,主線北起于南洲路北側,對接現狀東曉南高架,以雙管盾構隧道形式下穿珠江瀝滘水道、洛溪島和三枝香水道,南至南浦大道,對接正在建設的東曉南路—廣州南站連接線南段工程。其中,盾構段長2077米,開挖直徑15.07米,管片外徑14.5米,是廣州在建的最大直徑盾構隧道。
項目建成后,將形成一條市中心與廣州南站的快速通道,中心城區至廣州南站車程有望縮短至15分鐘。這條快速通道將形成一條市中心與廣州南站的快速通道,聯通環城高速、內環路等城市道路,有力增強廣州南站的集疏運能力,進一步提升廣州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地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同時,項目將在南浦島設置立交,為島內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通道;并且,緩解廣州大道、洛溪橋及新光快速的交通壓力,為市民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此外,受道路技術指標限制,海珠灣隧道不適合在洛溪島建造地面連接通道。但未來洛溪島與南浦島間另規劃有橋梁,洛溪島的市民可以通過橋梁至南浦島立交再轉入海珠灣隧道。
未來或將采取自由流收費方式
除了打通互聯互通的快速通道,海珠灣隧道將實現多個創新與突破。海珠灣隧道已納入《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20—2035年)》,未來將實行收費管理。其中一個創新就在收費的設置上。海珠灣隧道建在城區,出于土地節約考慮以及實際情況限制,不再另設收費站。未來海珠灣隧道或將采取自由流收費方式。司乘人員在行駛過程中就會完成繳費流程,無需停車繳費,不影響駕駛體驗,也不會因為收費對道路造成擁堵。
海珠灣隧道將在兩條盾構隧道間設置聯絡通道。聯絡通道將采用機械法進行施工,這在國內水下大直徑盾構施工中尚屬首次。聯絡通道施工時會對已處于穩定(受力平衡)狀態的成型盾構區間造成較大的影響,相當于是在“洞中打洞”,要在兩個成型盾構管片上分別開一個口,定位精度要求高,又要保證隧道的防水性能不受影響,施工難度極大。項目將采用鋼管片對聯絡通道與盾構隧道連接部分進行加固,做好防水工作。項目將保障司乘安全視為重中之重,聯絡通道的設置是為了加強隧道的安全性。一側隧道萬一發生火災或者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司乘人員可以通過聯絡通道前往另一邊的隧道。并且我們在隧道路面下設有救援維修通道,突發情況下,也可以從這一通道進行撤離。
同時,海珠灣隧道將在部分路段設置全封閉隔音屏,并探索在隔音屏上安裝光伏板,通過光伏發電的方式為隧道中的路燈、照明設施、通風機電設備進行供電。不僅能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同時也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理念,將綠色建造落實到每一個建設環節中。
此外,海珠灣隧道項目在南浦始發井建立了海珠灣隧道工程數字化智慧指揮中心,通過數字化電子沙盤結合BIM模型,導入智慧物聯、電子圍欄、智慧安全監控及智能監測等技術,用以指導施工組織,既能實現項目工點全覆蓋的安全管理,確保本質安全,又能對項目建設全周期進行推演,提前進行風險源識別,進而制定專項施工方案確保項目安全順利實施,實現綠色、環保、高效。
上海國際客車展獲悉,印度在2025年1月至6月期間注冊了2100輛電動巴士,與當年前五個月的1571輛相比增長了33%。這一增長勢頭,尤其是在6月份尤為強勁。 據政府公開數據,五家制造商占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 PMI Electro Mobility在半年排名中領先,交付了542輛電動巴士,市場份額為25.8%。其業績主要得益于春季月份的表現,僅4月和5月就貢獻了超過60%的總交付量。緊隨其后的是Switch Mobility,交付了503輛電動巴士(占24.0%),第一季度的表現穩定,在4月份短暫暫停后,6月份出現了強勁反彈。 Olectra Greentech以366輛(17.4%)的銷量位列第三,整個學期保持穩定的交付速度。JBM Auto在六月強勢回歸,注冊了111輛,占其本季度總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該公司共售出298輛,市場份額為14.2%。 曾經在印度電動巴士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的塔塔汽車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登記了132輛(占6.3%),相比其在2024年的領導地位(當時登記了超過1400輛電動巴士),這一數字顯得較為平淡。 在新興制造商中,Pinnacle Mobility Solutions 憑借 126 輛的銷量獲得了關注,這些銷量幾乎全部是在六月份取得的。盡管在第二季度沒有出現,但 Aeroeagle Automobiles 在 2025 年初的幾個月里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