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晚,中國中車(601766.SH)發布公告,2025年5月至7月期間,公司及下屬企業簽訂了若干項重大合同,總金額約329.2億元,約占2024年營業收入2464.57億元的13.4%。
在鞏固傳統主業優勢的同時,中國中車正加速新興業務布局,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2024年以來,公司不僅在軌道交通裝備行業保持領先地位,清潔能源發電裝備和低碳零碳交通裝備業務也實現快速增長。目前,公司規模效益指標持續位居全球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前列,軌道交通裝備業務收入穩居全球第一,風電裝備、儲能設備、高分子復合材料等業務也躋身國內前列。
7月11日晚間,中國中車披露業績預告,預計2025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67.22億元至75.62億元,同比增長60%至80%。
國內外雙輪驅動頻攬大單
近年來,中國中車積極面對國內外市場競爭新態勢,加快系統解決方案能力建設,業務布局持續完善,新簽訂單及在手訂單均保持飽滿狀態。
根據中國中車7月29日披露,2025年5月至7月期間,公司及下屬企業簽訂若干項重大合同,總金額約329.2億元,約占2024年全年合同額3222億元的10.22%,以及2024年營業收入2464.57億元的13.4%。
此次新簽合同中,約143.4億元為城市軌道車輛銷售及維保合同,69億元為機車修理合同,40.3億元為風電設備銷售合同和儲能設備銷售合同,30.2億元為動力集中動車組銷售合同,25.5億元為貨車銷售合同,20.8億元為客車修理合同。
此前,中國中車曾于5月12日發布公告,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公司簽訂了若干項重大合同,合計金額約547.4億元,占2024年營收的22.2%。合同內容涵蓋城市軌道車輛、動車組銷售與維修、風電設備、儲能設備、機車銷售及貨車修理等多個業務領域,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軌道交通和新能源領域的市場地位。
在頻攬國內市場訂單的同時,中國中車搶抓全球市場機遇,推動業務全產業鏈“走出去”,海外市場已經成為其重要增長點。2024年,公司新簽訂單3222億元,其中新簽海外訂單472億元。2025年一季度,公司新簽訂單546億元,其中海外新簽訂單82億元,較上年同期有所提升。
中國中車表示,繼續將高質量發展作為經營主線,對外做好業務布局和市場拓展,對內做好科技創新、改革賦能、提質增效,圍繞市場需求做好訂單獲取和執行,努力保持并提高產品獲利能力,力爭實現年度經營業績的穩中有進。
堅持創新驅動多元發展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供應商,中國中車多年來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全球市場拓展,展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自2015年重組以來,公司的年度營收穩定在2000億元以上,年度凈利潤均超過百億元。其中,2024年,公司業績再創新高,實現營收2465億元,凈利潤123.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21%、5.77%。
2025年一季度,中國中車業績取得開門紅,實現營業收入486.71億元,同比增長51.23%;凈利潤30.53億元,同比增長202.79%。公司解釋稱,主要是產品銷量增長帶動了業績增長。
近日,中國中車披露業績預告,預計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67.22億元至75.62億元,同比增長60%至80%;扣非凈利潤62.16億元至70.56億元,同比增長85%至110%。
近年來,中國中車在鞏固傳統主業優勢的同時,加速新興業務布局,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優勢,軌道交通裝備業務收入穩居全球第一,風電裝備、儲能設備、高分子復合材料等業務也進入國內前列。
其中,鐵路裝備是公司重要的營收增長點。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中車鐵路裝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57.86億元,同比增長93.63%,主要得益于動車組和貨車收入的增加。
一季度,公司新產業業務延續增長態勢,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2.34%,主要來自清潔能源裝備業務收入增加。同期,中國中車鐵路裝備業務、城軌與城市基礎設施業務、新產業業務、現代服務業務分別占營業收入的52.98%、14.76%、30.62%、1.64%。
中國中車堅持科技創新驅動發展,近年研發投入費用均超百億。2020年至2024年,公司年度研發費用分別為133.50億元、130.85億元、131.30億元、143.64億元、159.37億元,五年研發費用累計達到698.66億元,投入金額及占比總體呈現穩步增長趨勢。
大力投入之下,中國中車進一步提升標準話語權。2024年,公司主持參與國際標準9項、國家標準100項;強化專利布局,新增授權專利2707項,其中發明專利1733項、海外專利206項。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
相關推薦:中國軌道交通發展高峰論壇免費參會報名
上海國際客車展獲悉,印度在2025年1月至6月期間注冊了2100輛電動巴士,與當年前五個月的1571輛相比增長了33%。這一增長勢頭,尤其是在6月份尤為強勁。 據政府公開數據,五家制造商占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 PMI Electro Mobility在半年排名中領先,交付了542輛電動巴士,市場份額為25.8%。其業績主要得益于春季月份的表現,僅4月和5月就貢獻了超過60%的總交付量。緊隨其后的是Switch Mobility,交付了503輛電動巴士(占24.0%),第一季度的表現穩定,在4月份短暫暫停后,6月份出現了強勁反彈。 Olectra Greentech以366輛(17.4%)的銷量位列第三,整個學期保持穩定的交付速度。JBM Auto在六月強勢回歸,注冊了111輛,占其本季度總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該公司共售出298輛,市場份額為14.2%。 曾經在印度電動巴士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的塔塔汽車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登記了132輛(占6.3%),相比其在2024年的領導地位(當時登記了超過1400輛電動巴士),這一數字顯得較為平淡。 在新興制造商中,Pinnacle Mobility Solutions 憑借 126 輛的銷量獲得了關注,這些銷量幾乎全部是在六月份取得的。盡管在第二季度沒有出現,但 Aeroeagle Automobiles 在 2025 年初的幾個月里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