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展消息 近期,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文表示自己在乘坐高鐵列車時,使用便攜式二氧化碳檢測儀實測發現,車廂內CO?濃度一度飆升超5000ppm,引發公眾對高鐵通風系統有效性的廣泛關注和質疑。
這位網友發文稱,在短短不到三小時的高鐵旅程中,CO?濃度從初始的1000ppm不斷攀升,最高達到了5584ppm,“這種危險的程度必須得反饋給鐵路公司,太可怕了。”
無獨有偶,另一名網友也PO圖拍攝記錄了車廂角落CO?濃度高達4069ppm的實時畫面,調侃意味的寫道:“濃度高,人就會安分”。
第一位PO圖博主指出,此數值系車廂第一排角落處的測量結果,或因通風盲區造成局部積聚。因為在進站前CO?濃度會有下降,甚至在出站后快速降到600ppm,但多處角落濃度均在2000ppm以上,且有明顯悶熱不適的體感反應,“這趟列車確實是很悶的。”
相關資料顯示,依據當前室內空氣質量標準,CO?濃度應維持在1000ppm以下為佳,超過2000ppm即可能引發頭暈、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更有甚者指出,高達5000ppm已是工業安全標準中的極限暴露濃度,長期暴露甚至可能因缺氧導致健康風險。
CO?濃度與人體影響對照表(密閉空間內)
|
|
|
---|---|---|
400 ppm(約0.04%,正常水平) |
|
|
1000 ppm(0.1%) |
|
|
2000 ppm(0.2%) |
|
|
5000 ppm(0.5%) |
|
|
10000 ppm(1%) |
|
|
40000 ppm(4%)及以上 |
|
|
評論區不同觀點
一:有觀點指出,由于高鐵車廂雙向運行、氣密性要求高,相較傳統火車,新風交換能力天然偏弱,若列車未正確開啟新風系統,將加劇空氣循環失效。檢測濃度高可能與新風系統未開有關。
二:還有觀點指出,這種監測方式不準,且非專業儀器,應該以含氧量來標準進行測試。
總結:目前尚無鐵路官方對這一問題作出回應。網友建議,在密閉空間內長時間運行的高鐵列車,應加強車廂CO?監測與新風系統巡檢,保障旅客呼吸環境安全。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