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時間,公交優先戰略逐步在全國各地得到落實,各大城市陸續開辟公交專用道,在提升公交服務水平、倡導市民綠色出行、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而另一方面,各地公交專用道也不同程度存在利用率低的現象。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公交專用道可不可以“共享”?城市交通精細化的管理又該怎樣推進?《新聞1+1》邀請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東,共同關注:公交優先,是不是該優化了?
周末應不應該取消公交專用道?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 程世東:公交專用道的施劃,主要是依據路段客流量來確定的,只有客流量達到一定程度,設置公交專用道才合理。非工作日,比如周末客流量減少,如何沒有達到施劃強度,需要進行具體分析,有必要的話可以進行“共享”,甚至說根據情況在周末的時候就不設公交專用道。其實我們平時設立的大部分的公交專用道也都是早晚高峰啟用,只是大家注意到了周末存在部分時段利用率低的問題,所以才去討論是不是可以取消公交道周末限行,實際上這還是一個公交專用道的精細化管理的問題。
如果開放公交專用道,哪些車輛可以通行?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 程世東:現在認為應該是9座以上的,也就是公交車輛、大巴車、中巴車都可以使用,因為公交專用道最核心的目的,是要讓更多人的通行效率最大化,提高整個交通系統效率。小汽車可不可以“共享”使用?哪些小汽車可以用?大家的想法是坐的人比較多的小汽車,比如說乘坐三人或三人以上,是不是可以在某些時段、某些路段的公交專用道上通行。當然我覺得這些都是需要具體分析,精細化、靈活化的制定辦法,而不能說允許乘坐三人以上的小汽車使用公交專用道,就代表所有的公交專用道都可以通行。
優化“公交優先”都有哪些空間?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 程世東:有了科學數據的分析基礎,優化“公交優先”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我們的車型是不是可以縮小,通過小型化的車輛來更好地保障通行頻次。另外,現在乘坐公交車的老年人越來越多,適老化的一些設置也需要去加強,包括公交站點的座位等,這樣老年人在等車的時候可以坐著。我認為這些都是公交在城市交通中定位發生改變后,我們需要進行精細化管理,需要去優化的一些舉措。當然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每一個城市的情況也不一樣,要因地制宜,有軌道交通的和軌道交通成網的城市,各自公交的定位不一樣。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和50萬人口、10萬人口的縣城,包括沒有地鐵的地方,對于公交的定位也不一樣,我們應該根據不同城市的公交定位去確定具體政策措施。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