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歲加入鐵道兵第八師起,宋銀山就與祖國建設緊緊連在了一起。通霍鐵路、引灤入津、大秦鐵路、土庫二線、成昆鐵路,一個個國家重點工程項目都印刻下他奮斗的足跡。
宋銀山個頭不高,黝黑的面龐布滿風霜,小小的眼睛里布滿堅毅。干過測量、試驗,也干過木工、炊事員,會開挖機、會修各種設備,還懂隧道爆破……從穿上軍裝到集體轉業,從科爾沁草原到大涼山深處,再到雪域高原,參加工作40多年來,宋銀山對本職崗位的那份堅守始終如一。
“這么多年,我干得最久的就是調度,有20多年了”,談起調度工作,不善言辭的宋銀山話多起來,言語間透露著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剛開始干,沒想干多久,可干久了就有了感情,就想一直干下去。”
2016年,因為一句“成昆鐵路非常需要你”,宋銀山響應組織號召,來到大涼山,負責隧道施工現場調度。這里溝壑縱橫,交通閉塞,宋銀山爭分奪秒,廢寢忘食,帶頭搶修便道、建設營區……為項目大干快上贏得了先機。
2019年7月29日,成昆鐵路甘洛段發生暴雨災害,道路中斷、人員受困。接到搶險任務的宋銀山,立即帶上機械設備往現場趕。搶修道路時,一塊巨石從山上崩落,與他“擦肩而過”,把路面砸出一個大坑。“當時沒覺得害怕,就想著趕快把路搶通,打通生命通道”,宋銀山回憶道。
宋銀山在指揮搶險
有一次,特克隧道0號橫洞出現積水,年輕技術員們一時慌了,不知怎么辦。宋銀山就給技術員交代:“別浪費錢買新管子了,把堵塞的地方分段截開,沖洗一下再接上就行”。“宋叔懂得太多了,簡直就是個‘寶藏’。他還常常囑咐我們,技術干部一定得勤快,要隨身帶著三樣寶貝:卷尺、筆和本子,多學多看多記。”項目技術干部小王說道。
宋銀山待人真誠,跟地方群眾、兄弟單位等關系都很融洽。有一年夏天,受汛期影響,通往工地的道路中斷,依布大橋混凝土供應成了難題。宋銀山主動向相鄰標段求助。出于對宋銀山人品的認可,相鄰標段爽快答應,解了燃眉之急,保障了大橋施工順利進行。
“不是說咱有多能干,咱代表的是項目部,咱上去了,工人才敢上。”一次,特克隧道發生巖爆,連有經驗的工人都不敢上前。宋銀山二話沒說,帶著工具就往里沖,通過灑水降溫,巖爆很快被制服。常有工人打趣他,“您這么大一個領導,還經常親自做這些小事?”他很嚴肅地回道:“工地無小事,一樣也不能馬虎,出了事大家都會受損失。”
宋銀山在高原鐵路隧道建設現場
正是有了無數平常日子里的點滴奉獻,才有關鍵時刻的挺身而出。正是有了鐵兵精神的薪火相傳,才有了鐵路建設的屢克難關。
去年年底,已經58歲的宋銀山沒有選擇在收尾項目“坐等退休”,而是主動踏上雪域高原,成為高原鐵路建設中的一分子。宋銀山說:“不論在哪里,不管干什么,要干就要干到最好。”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熟識宋銀山的項目經理們,都有同樣的感受:“老宋工作認真負責,任勞任怨,項目部有他在,我們心里很踏實。他是項目的‘金山銀山’,是我們的寶貝!”宋銀山身上的這種“老黃牛”精神,難能可貴,令人欽佩,打動著、激勵著項目部的每一個人。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