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頂層設計下,經過多年的建設,公安交管平臺已經形成了由公安交通管理綜合應用平臺(“六合一”)、互聯網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交管12123”)、公安交通管理集成指揮平臺、交通管理大數據分析研判(部級)平臺構成的“四大平臺”,橫向覆蓋全國、縱向深入現場,網絡覆蓋公安信息網、視頻專網、互聯網,形成了“縱橫交錯,結點成網”的全國一體化的交管標準應用體系,全面提升、支撐交通智能管控的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
從技術發展角度看。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智能交通企業、人工智能企業、互聯網企業接連入局智能交通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例如,基于機器視覺的交通感知技術、多源異構感知數據融合應用技術、高精度地圖采集和分析技術、基于人工智能的信號控制優化技術等等。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更進一步融合應用到城市交通智能管控中,孵化了種種產品,對交通事件快速發現、車輛信息精準識別、警情處置及時響應、監管調度科學合理等起到重要作用,推動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從人工低效向智能高效的轉變。
一、智慧交管項目存在的問題
多年的發展和建設,也帶來了智慧交管項目建設的思維慣性,地方化的大型項目呈現多期建設的特征,產生了“增量不增質”、“重建不重用”的問題。
1、增量不增質
大型智慧交管項目建設投入較多,往往采用分期建設的方式。但是,分期各個階段普遍存在從前端感知、中心機房、后臺應用投資規模逐級縮減的情況。大量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中,建設成果逐期持續堆疊,雖然項目規模龐大,但是智能化應用累計投入仍顯得不足,實戰效果經過多期建設還是難以提升。
2、重建不重用
大型智慧交管項目建設前往往會開展頂層規劃設計。在項目的前期建設階段,由于和頂層規劃成果的時間相近,建設方向和內容相對清晰,建設成果比較理想。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業務流程、技術產品等都會發生變化,規劃和實況逐漸發生偏離,再結合持續堆疊的慣性建設思路,以及集成商、供應商變化等問題,往往會造成后期建設難以與前期建設相銜接、難以繼承前期建設成果,或是簡單的堆疊一些通用產品、或是替換已建平臺系統,實際可共用共享的建設成果僅僅是少部分內容。最終導致多期建設成果難以發揮累加效應。
二、用戶現階段的核心需求
回顧前文,我們可以看到“四大平臺”的信息化應用體系已經基本滿足交管部門的基本需求。同時,各地開展的智慧交管系統集成項目,通過安裝感知設備,搭建數據中心平臺,部署視頻、地圖等能力支撐組件,提供信號控制、信息發布、通信指揮等應用系統,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并且成體系的智慧交管整體建設方法論。
但是,我們的城市交通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地方性特點,與城市格局、生活習慣、社會文化、氣候規律等都有很強的相關性,千篇一律的智慧交管建設方案是無法滿足各地交管部門本地化、個性化需求的。
借用馬斯洛需求層次模型,站在交警用戶角度來思考和分析,我們智慧交管項目建設核心需求所處的發展階段到底在哪個位置?我們已經從粗放式的項目基礎建設開始,經過了標準化系統體系構建和多元化產品應用的階段,目前已經達到構建大型復雜智能交通系統集成和智能化應用建設的階段。從相對單一的系統搭建,已經發展到了多技術、多產品、多系統的大型平臺建設的階段。“預制菜式”的項目建設已經不能匹配交警用戶更高的更好的建設需求,“定制式的私房菜”的愿望越來越迫切。
三、由集成商向服務商的轉型
針對用戶迫切的定制化、特性化建設需求,南京萊斯積極嘗試在項目中將建設工作與服務內容相融合,改變“交付即完、建完即走”的模式。直面交管本地化問題,定制專門的解決方案,將自身角色從集成商向服務商轉變,將自身打造成建設與服務一體化的建設服務商角色。
一方面,利用自身集成商資源整合的優勢,做好技術、產品把關,以及各種解決方案的輸出,切實的解決本地化的具體問題。一方面,通過將建設與服務融合,將項目建設實質性的延伸到建設后的服務階段,延長了項目的整體生命周期,通過時間的積淀進行深度打磨、幫助用戶實現建設成果的保值和增值,形成與用戶雙贏的局面。
同時,從服務的目標、內容、評價三個維度構建面向智慧交管項目建設的科學完善的服務體系,指引自身不斷強化建設服務商能力的建設。例如,交通工程、工程實施、業務理解、數據設計、產品研發等核心能力。
在服務體系的基礎上,以快速響應城市交通管理持續變化和個性化定制的建設需求,使得輸出的建設成果能夠形成真正的實戰應用、創新應用、典型應用,助力用戶打造行業精品工程,保障建設成果能夠持續不斷的產生預期的價值。
四、南京萊斯的探索嘗試
南京萊斯近年來一直通過加強分部團隊建設的方式,為各地交警部門提供本地化服務。
1、重慶市交通配時服務
從2017年開始,萊斯信息配時優化團隊就持續承擔總隊信號配時優化項目,在戰略層面進行策略分析和重點把控,指導協調主城區12個支隊優化調整2400多個信號燈路口。
2、成都市交警大數據治理
面對成都市超2000萬人口、800多萬駕駛人、600多萬注冊車輛的超大交通基本盤,建立了交管大數據資源治理、共享、常態化態勢分析研判機制,為用戶提供先進的監控、管理、分析、決策和指揮條件。
3、南京市技術創新研發
與南京市交管局長期合作,共同成立聯合實驗室和交通信號配時優化中心,圍繞各個交通課題展開研究并全年開展南京全市信號配時優化服務,在交通安全、出行暢通方面結出累累碩果。
上海國際客車展獲悉,印度在2025年1月至6月期間注冊了2100輛電動巴士,與當年前五個月的1571輛相比增長了33%。這一增長勢頭,尤其是在6月份尤為強勁。 據政府公開數據,五家制造商占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 PMI Electro Mobility在半年排名中領先,交付了542輛電動巴士,市場份額為25.8%。其業績主要得益于春季月份的表現,僅4月和5月就貢獻了超過60%的總交付量。緊隨其后的是Switch Mobility,交付了503輛電動巴士(占24.0%),第一季度的表現穩定,在4月份短暫暫停后,6月份出現了強勁反彈。 Olectra Greentech以366輛(17.4%)的銷量位列第三,整個學期保持穩定的交付速度。JBM Auto在六月強勢回歸,注冊了111輛,占其本季度總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該公司共售出298輛,市場份額為14.2%。 曾經在印度電動巴士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的塔塔汽車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登記了132輛(占6.3%),相比其在2024年的領導地位(當時登記了超過1400輛電動巴士),這一數字顯得較為平淡。 在新興制造商中,Pinnacle Mobility Solutions 憑借 126 輛的銷量獲得了關注,這些銷量幾乎全部是在六月份取得的。盡管在第二季度沒有出現,但 Aeroeagle Automobiles 在 2025 年初的幾個月里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