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等車難”到“省心行”
同樣,家住泰和居的趙先生也有同樣的煩惱,“地鐵需要多次換乘,能一站直達的公交又太堵,要是公交能更快點就好了”趙先生表示,他在北大明宮上班,如果搭乘地鐵需要多次換乘,家門口的36路公交車可以一站直達,但是早上上班,明明通過軟件查詢公交車輛即將進站,但高峰時擁堵的路況,卻讓坐公交車變得遙不可及。
“了解市民需求后,我們積極開展客流調查,發現乘客乘坐需求主要集中在白鹿原公交調度站至穆將王地鐵站之間,其他路段乘坐量相對較小,開通區間車讓乘坐地鐵轉乘的乘客候車時間由高峰的8-10分鐘縮短至5分鐘以內。”公交八公司二車隊黨支部副書記張飛說到。今年以來,與張飛他們相似的客流調查行動在西安各處不斷展開,一條條合理方案相繼制定。
區間車即是在一條公交線路中,只運行其中部分路段的車輛。開行接駁型區間車既可以減少營運車輛在低客流路段因交通擁堵、信號燈延誤等因素造成的平均運速下降,提升線路整體運行速度,又可以減少車輛空駛,將車輛資源更多的投入到乘車需求較高路段。
“我們通過‘運輸平衡’,把車輛資源集中到市民最需要的早晚高峰和高強度通勤路段。”公交集團營運生產部副部長董龍輝介紹,17 條區間覆蓋城東、城南等區域,包含12條早晚高峰線、3條高校接駁線及2條夜間延點線,實現“全天候、多場景”出行需求覆蓋。
賦予市民更多出行主動權
“以前每站必停,不管有沒有乘客下上車都要進站,再好的路況速度也提不上去。”浐河東路133路駕駛員張凡說到。如今,運用響應式停靠的方式后,乘客提前按鈴、司機觀察通過,一趟省下10分鐘。“最開心的是聽到乘客說‘師傅,今天快了不少’”。
“什么時候公交車能在村口停就好了……”這是住在雷寨村的王先生對公交的期盼。王先生的孩子是玄武路小學5年級的學生,按照以往的運營方式,平時上學得走500多米去公交站乘坐288路前往學校,雖說不是很遠,但對小學生來說,路上還是有點不安全,現在招手即停,省時又便利。這些案例都說明市民對公交的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越來越高。
“好的方式就應該惠及更多的市民” 董龍輝介紹,響應式停靠服務的開通區域主要是城市外圍和相對偏遠區域的公交覆蓋較低道路,招手停線路則是針對小區、村莊等客流密集度較高的支微道路。本次又開通了15條“響應式停靠”線路以及5條“招手停”線路,涉及航天、浐灞等多個區域路段,滿足市民多樣化出行需求。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