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軌道交通隧道每日承載著龐大的客流運輸,不僅是城市交通體系的關鍵支撐,更是 “上海智慧” 的象征,展現著這座城市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卓越成就與非凡實力。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建設者們的心血與智慧,彰顯著上海軌道交通隧道結構那令人贊嘆的安全韌性。此次對話協會會長、軌道交通領域專家畢湘利,跟隨他的思路探尋軌道交通隧道結構的安全韌性。
畢湘利:上海地鐵已經運營30年,30年的時間其實是走過了西方地鐵發展的百年歷程。1863年,倫敦第一條地鐵開通運營,到現在已經160年了,而上海僅用30年的時間,運營規模就已經超過了800公里,目前占公交市場的比重超過了四分之三。
時至現在,按照上海市政府要求,上海地鐵已經從重視線路數量的增長,轉變為重視質量的提升。質量提升是什么?我理解就是長期運營安全質量的提升。我們的隧道結構安全,事實上是長期運營安全的一個薄弱環節,如何保證我們這個隧道結構的百年可維護,這是一個很重大的課題。
Q2:在重視質量提升的背景下,為實現隧道結構安全百年可維護,工程技術方面做了哪些迭代升級?
畢湘利:比如,曾經在上海地鐵建設的初期,隧道設計是根據列車3米車寬的限界,采用了5.5m的內徑。但到十二·五末的時候,做了一定的調整和完善:一方面是新的規范要求隧道內須設置側向的疏散平臺,另一方面也更多地考慮到隧道的可維護性,建議把這個隧道內徑擴大40cm,從5.5m改到5.9m,為未來這個隧道的可維護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Q3:隧道建設的安全性和長久性是地鐵運維的核心命題之一。我們是否在嘗試更多技術突破,以提升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韌性的乘數效應?
畢湘利:剛才講到的一個就是隧道內徑的擴大,為未來預留可維護的空間。另外,我們正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從十三·五末,在建設軌道交通18號線的時候,管片的接頭做了一個新的嘗試:把傳統的螺栓連接改成了榫卯連接,采用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將管片緊密拼插在一起,這種方式叫作快速接頭。因為隧道管片最大的薄弱點實際上就是接頭部位,接頭的鋼度與強度是決定著隧道壽命的關鍵因素。經過計算,我們每公里的隧道接頭長度實際上是隧道長度的20倍多。所以如何將接頭的薄弱點處理好,在我看來是這個行業應該共同考慮的問題。
▲軌道交通18號線管片拼裝現場
Q4:數字化是現在各行各業的新趨勢,對于土木工程行業,特別是軌道交通行業帶來了哪些新的契機?上海地鐵應該如何把握?
畢湘利:隨著數字化在土木工程領域的應用,這是個機會。什么機會呢?就是我們正在跟相關的施工單位一起研發智能盾構、數字化盾構。類似于全自動駕駛列車,這種盾構機能夠在推進過程中實現控制軸線糾偏、拼裝管片、同步注漿以及盾尾的油脂等系統的協同運作。
▲自適應推進的盾構
Q5:智能裝備的快速發展,為隧道結構安全提供了更多保障,未來的發展前景和推廣方向您覺得會在哪里?
這樣一來,盾構隧道結構的安全就得到了保障,就進一步保障了地鐵的運營安全,那么我們前面說的地鐵隧道的百年可維護就能得以實現。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