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圍繞當前鐵路系統的局限、自動駕駛鐵路網絡的優勢、AI智能車輛的技術路徑、基礎設施革新、經濟影響、監管挑戰、公眾接受度、可持續發展潛力與新商機等方面進行系統分析,勾勒出未來交通的可能藍圖。
文章中提到的AI吊艙式自動車具備公鐵兩用能力,既可行駛于公路也能無縫駛入軌道,極大地提升了端到端運輸效率,目前已在
美國與中東有原型測試。
這種混合公鐵自動駕駛車輛顯示了一種獨特的見解和思路,在此特別提取和提煉以饗讀者。
想象一下:一個公共汽車或卡車拖車大小的時尚電動吊艙,可以在普通街道上自行行駛,然后在到達鐵路入口時,伸出法蘭輪或以其他方式鎖定在軌道上繼續加速前行……
這些吊艙將用作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運輸的自動駕駛公路車輛,也在鐵路上用作鐵路車廂行駛。
2023 年,Gl?d 達成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合作伙伴關系,在短線鐵路上測試這些裝置。這是美國第一次允許自動駕駛汽車進入鐵路軌道。
這一發展意味著卡車拖車可以在城市外的物流園區出發,從高速公路上駛出,連接到 Gl?d 吊艙,并在電氣化軌道上行駛數百英里,然后通過公路運送到最后一段。
與此同時,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的初創公司 Parallel Systems(由前 SpaceX 工程師創立)正在將貨運列車重新構想為一排排小型獨立動力的軌道車。每輛 Parallel Systems 車輛都攜帶一個集裝箱,并且可以在行駛時與其他車輛聯合組成一個隊列或迷你火車。因為它們不依賴機車,所以這些單元甚至可以在途中分頭前往不同的目的地,就像卡車從不同的高速公路出口駛出一樣,靈活性是前所未有的, 不再需要在出發前聚集、等待,可以在加載后立即出發,隨時加入。
想象一下:
通過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呼叫自動“鐵路出租車”:一個吊艙(也許可以容納幾個人)前往你的家或辦公室接你,然后行駛到最近的鐵路線,在軌道上可能會合并成一個車隊,然后高速行駛到你指定城市,到達城市后會分離并在公路上行駛,送你到最后的目的地。
這種門到門服務,將模糊個人汽車旅行、拼車和傳統火車旅行之間的界限。
事實上,2018 年在迪拜推出了六座自動駕駛吊艙的原型,展示了小型模塊化汽車(或“吊艙”)在運輸過程中可以連接在一起的可行性。這些吊艙是基于公路的,但同樣的原則也適用于鐵路:多個小型單元可以耦合成一列“火車”疾馳,然后到目的地城市車站后解耦,分散駛向不同的社區。
對于通勤者來說,這樣的交通方式將無需進行多次換乘,十分便利快捷。
對于運輸機構來說,他們提供了一種即使在非高峰時段或低密度地區也能提供服務的方法——派出一個小吊艙而不是一列幾乎空無一人的火車,稍后再加入形成列車,從而有效地共享軌道空間。
無論是運送人員還是貨物,這些混合動力車輛都將共享關鍵功能。它們將采用電池電動技術,實現零排放和安靜運行,通過攝像頭陣列、LiDAR 和其他傳感器以及 V2X(車輛到萬物)通信實現自動駕駛,以保持與鐵路網絡的 AI 控制的持續聯系。
如果這些挑戰得到解決,力量將十分強大,成效將十分明顯——一支可以互換使用現有公路和鐵路基礎設施的模塊化車隊。
從物流的角度來看,一個集裝箱可能由自動駕駛吊艙在港口提取,加入火車車隊進行長途旅行,最后被送達工廠或者商場,所有這些都不需要任何人工升降機。
對于乘客來說,長途旅行感覺是全程乘坐一輛連續的車輛,即使該車輛在中途從汽車“變形”為火車。
公路+鐵路,這樣的創新將極大地釋放公路和鐵路運輸的優勢和潛能。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6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30條,運營里程11127.6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56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6.9億人次,進站量16.1億人次。6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1.8億人次,降低6.3%,同比增加0.7億人次,增長2.7%。6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17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降低3.1%,同比降低3.8%。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71條,運營里程9638.2公里,完成客運量26億人次,進站量15.5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087萬人次,進站量5401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4條,運營里程518.7公里,完成客運量987萬人次,進站量935萬人次。 本月新增運營里程149.3公里,新增運營線路4條,為寧波地鐵8號線一期、廣州地鐵10號線、廣州地鐵12號線西段和東段、廣州黃埔有軌電車2號線;新增運營區段7個,為沈陽地鐵1號線東延段、紹興地鐵1號線支線北段、南昌地鐵1號線東延段、南昌地鐵1號線北延段、南昌地鐵2號線東延段、重慶地鐵6號線東延段、天水有軌電車示范線二期。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