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公路交通領域高質量專利推介活動暨科技創新技術觀摩活動在佛山舉行,來自全國300余名知識產權、道路交通部門相關負責人、高校科研工作者、創投機構等參加活動,國內首個道路科技博物館在華南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正式啟動籌建,將打造成國內外領先、行業特色顯著、集道路工程科普、教育、學術和展覽一體的科技型博物館。
華南理工大學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科研創新與成果轉化工作。在公路交通領域,依托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匯聚了眾多優秀科研人才,打造了一系列先進的科研平臺,產出了眾多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的科研成果。2018年,華運通達正式成立并落地順德,這支由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華運通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虞將苗帶領的科研創新團隊,憑借自主研發的高性能瀝青材料和超薄路面技術,一舉成為打破國外壟斷的道路工程技術“黑馬”。
實際上,虞將苗1996年考入華南理工大學交通土建專業,就此與道路結緣。“要想富,先修路”,彼時的國家面臨著急切的道路建設需求,但先進的道路技術與材料都還掌握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手里。虞將苗深知掌握先進技術、鋪就真正屬于自己的道路的重要性。
目前,華運通達的技術及相關產品已在港珠澳大橋、白云國際機場、上海延安路、澳門亞馬喇前地、北京國家授勛館等百余個重點項目實施,遍及廣東、上海、北京、澳門、吉林等26個省市和特別行政區,實施面積超3000萬平方米。
此次,在中國公路學會指導下,華南理工大學與華運通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籌建國內首個道路科技博物館。虞將苗介紹,博物館布局將集“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三位一體,劃分為展示區、技術文化區、體驗區以及管理區四個主要部分。展示區旨在呈現道路工程領域的最新成就與科技進展;技術文化區則囊括了瀝青路面專題知識庫、圖書室、專家工作室、院士工作站等設施,促進知識的傳播與學術交流;體驗區細分為專業體驗區與大眾體驗區,為專業人士及普通公眾提供交互實踐體驗場景;管理區則承擔著博物館日常運營與管理的職責。
“博物館建成后,將成為道路工程領域最新成果和技術集中展示的平臺、科技創新孵化器、文化交流的紐帶,人才培養的搖籃及知識傳播的中心。”虞將苗說。
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李衛青表示,道路科技博物館的建設不僅是華南理工大學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國乃至全球道路工程技術領域的一件大事,學校將不遺余力地為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確保博物館能夠按照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順利建成并運營。
與會嘉賓還參觀了華運通達先進瀝青實驗室,詳細了解實驗室以產學研平臺效能驅動道路交通行業創新發展的建設成效,紛紛點贊華運通達建設國際一流的瀝青實驗教學、科學研究及產業化的標桿型平臺。同時,深入高韌型原結構層位就地冷再生技術觀摩活動現場,了解該技術領先的材料創新工藝、高品質的施工應用,感受新一代綠色低碳道路結構性修復技術在具體項目實踐中的應用與創新。
據了解,本次活動集成果轉化政策宣講、創新創業故事分享、高價值專利路演,以及原層位就地冷再生新技術現場觀摩和國內首家道路主題科技博物館建設啟動于一體。在公路交通領域高價值專利推介活動路演環節,共遴選出30項來自科研機構、全國知名高校、公路交通部門等優秀創新主體的道路交通領域高質量專利,同時匯集公路交通領域技術專家、知識產權專家、10余家頭部券商、創投機構全面賦能,搭建起全方位需求精準對接平臺,挖掘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前瞻性好、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公路交通領域科創項目,暢通從創新源頭到產業應用的對接渠道,更大力度釋放專利的市場價值,深層次、多渠道推動高價值專利成果的轉移轉化。
接下來,中國公路學會、華南理工大學、華運通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將聯合高水平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持續合力打造高價值專利活動為品牌賽事,鼓勵和引導創新主體加強專利技術應用和產業化推廣,為公路交通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