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譽院長張鈸院士在智慧互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公司核心技術團隊進行深入交流。他強調,從大幅度降低交通事故傷亡率這個點出發,發展智能路網及自動駕駛技術,是現代化交通發展的必然選擇,要適應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必須要對道路進行改造,如果實現不了路的治理,完全自動駕駛或者無人駕駛車是很難上路的。
在座談會上,張鈸院士表示,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自動駕駛在技術層面其實已經達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現在不僅可以依靠攝像機以及新一代激光雷達、微波技術、GPS定位、超聲波等,還可以通過大量加裝傳感器來實現多傳感器的融合技術,去解決全天候的感知問題。
然而,盡管感知技術已經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和應用,但是可以看到,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自動駕駛車路測中,依然少不了“安全員”這個角色來提供輔助作用,用于解決自動駕駛路測中的突發交通狀況。
“也就是說,目前還做不到復雜路況下的完全無人駕駛?!本科湓颍瑥堚撛菏空J為,因為國內外很多的交通事故均由行人和駕駛員違反交通規則引起的。自動駕駛車是非常守規矩的,但是人卻不一定按照規矩來,所以要適應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必須要對道路進行改造。如果實現不了路的治理,完全自動駕駛或者無人駕駛在國內外都很難實現。
“我并不反對自動駕駛,相反的我非常支持自動駕駛,只是主張自動駕駛需要分步驟、分階段地進行,不能操之過急?!睆堚撛菏拷榻B,根據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車禍死亡約130萬人/年,傷5000萬人/年。所以如果能通過交通智能化的手段減少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花多少錢都值得,且自動駕駛汽車的成本會隨著量產數量的增加而降低?!叭绻@個規律不變的話,路的治理肯定是未來發展的長遠戰略。”
他強調,道路治理問題不僅在中國存在,在國外依然如此。在發達國家,雖然人均道路資源比我國多,行人、駕駛人的交通素養相對較高,但是路的治理問題也依然存在,所以路的治理在發達國家也是存在一定市場的。此外在其他人口較多的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類似我國這樣的道路治理的城市化問題,所以道路治理的工作非常有意義。
智慧互通作為智能路網概念和技術的開創者,張鈸院士建議,為了適應未來發展自動駕駛的需求,智慧互通對路的治理工作還需要更加精細化,現在通過人工智能的手段確實有效解決了一些亂停車、亂闖紅燈等問題,但是很多隱形的違反交通規則行為危害依然很大。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自動駕駛車就很難上路。
“信息產業的發展路線無法完全移到人工智能產業上來,我們必須去重新摸索,因為沒有現成經驗可去借鑒?!睆堚撛菏空J為,就發展人工智能產業而言,必須要深耕到某個領域去,不要試圖搞一個人工智能的“通用”平臺、“通用”軟件和“通用”硬件就可以通吃。雖然這種做法在信息領域很常見,但在人工智能領域通常行不通,因為信息產業所涉及的通信、計算機、控制技術都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具有很強的通用性,產業道路和目標都很明確。但人工智能至今還沒有完整的理論,唯一有的就是算法,而算法的應用卻與領域密切相關,通常不具備通用性,需要與實際結合才有效。所以把人工智能與交通治理深度結合,是一個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方向,值得大力去發展。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